123读书网 > 其他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纵横 >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拓本作伪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拓本作伪

    其他明显能看出是赝品的,还有《缘果道场砖塔下舍利记》,这也是宋代出土。


    《舆地碑记目》着录说:「隋人撰,近时民家掘地得之。」


    都穆《金薤琳琅》录有全文,也谓「无书撰人氏名」。


    今传之所谓「宋拓本」,乃是明末好事者重书,字体近似《乐毅论》,添「太子率更令欧阳询撰并书」。


    《舍利记》隋大业九年立,欧阳询却署唐代的官衔,真赝不问自明。


    此外,小楷书心经也是如此,抄写的是玄奘法师译本,距离欧阳询去世已有数年。


    《黄叶和尚墓志铭》题「守黄门侍郎许敬宗制,弘文馆学士欧阳询书」。


    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已经发现:「桉新旧《唐书》,武德初,敬宗为涟州别驾,询亦未至弘文馆学士。而《旧唐书·方技传》亦无黄叶之名,疑是后人伪作。」


    现在更有研究者指出,墓志全文乃是剪裁《艺文类聚》所收梁简文帝撰《慧念法师墓志铭》《敬脱法师墓志铭》《智蒨法师墓志铭》及陆倕撰《志法师墓志铭》,拼凑杂糅而成。


    至于《女子苏玉华墓志》《郭云墓志铭》,作伪手段拙劣,《八琼室金石祛伪》论述已详,无劳费辞。


    陈文哲还翻到一份《张琮碑》拓本,居然有「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书」字样。


    仔细观察,乃是碑估用原碑残字拼凑而成。


    这与《善才寺碑》冒充褚遂良书同一手法,另是一种虚构。


    这样的碑帖,只要博学,其实鉴定起来不难,也可以说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所以,把这些挑选出来来,放在一边。


    这些之中,如果有古彷,那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是名人彷的,也就是名人作假的,那价值会更高。


    但是,这样的好事也不常见。


    因为现代也有人,专业伪造这种古彷。


    可以说,只要是能赚钱,就没有现代人不做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哪一种碑帖,陈文哲都看的十分认真。


    相比不太了解的碑刻,陈文哲对于字帖还是有点认识的,也懂得作假


    的方法。


    毕竟他现在的做旧手段,应该是真正超过大师,达到了大宗师级别。


    这毕竟是刚刚得到隋侯之珠之时,就得到的能力。


    他几乎在梦中学习任何知识,都能攀扯上做旧技能。


    因为需要鉴定,需要鉴赏,就一定要知道,哪一种迹象,是做旧能够做出来的。


    就这样潜移默化,慢慢的陈文哲的做旧技能增长最快。


    做旧,有时候就是作假。


    说的好听一点,可以说临摹!


    所以,就算是对于碑帖,陈文哲也有着很深的认识。


    他知道碑帖作伪,也不过是那几种常见的方法。


    拓本作伪,大体可分为碑石即为伪物、非为原拓而为翻刻本、以晚拓充早拓几种情况。


    鉴定碑刻拓本,先要看碑刻名字是哪一朝代的。


    如金石书中查不到,不包括新出土碑刻和宋元以后碑刻。


    碑刻署年与书法风格,又出入较大。


    这些都需要警惕,看是否碑刻本身即为向壁虚造。


    在《增补校碑随笔》等书中附有伪刻碑刻目录,可供收藏者参考。


    确认是原拓(或翻刻),则要与确信之原拓进行逐笔逐画的校刊,方可辨之。


    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翻刻本明代最多。


    还有并非彷自原石的,有整石本,亦有横刻帖本。


    如长安碑林博物馆就藏有一明代横刻帖本,为横长方形3石,每石高66厘米,长159厘米。


    翻刻本最明显的硬伤,是第4行「佛道崇虚」的「道」字。


    前缀部上两点笔画未中断,而原石是中断的。


    另外,古碑多有残泐,而翻刻碑石往往也敲敲砸砸,以模彷原碑的石花与泐痕,但较之碑文,犹显呆板而不自然。


    相比翻刻,还有技术难度更高的,主要是以晚拓充早拓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也有几种常见方法作假。


    当然,也有现代人常用的方法。


    之所以先用这几种方法鉴定,肯定是先挑选出现代作品,因为就这种赝品,最不值钱,也毫无艺术价值。


    陈文哲最熟悉的碑帖作假方法,应该是嵌蜡


    填补,涂墨考据。


    碑刻不同时代都会有一些损泐(考据),有时还有一些后人题识。


    如南朝宋《爨龙颜碑》,碑石上先后有道光初年阮元跋、道光七年知府口口建亭记跋、道光十二年邱均思跋、光绪二十八年杨佩跋。


    作伪整拓,往往是将碑上晚期题跋,用蜡填平再拓,以充早期无跋本。


    但这种伪本,又往往未将道光以后损泐笔画一一填平,逐字校刊则可发现。


    又如东汉《曹全碑》,乾隆年间首行「乾」字左半被挖,成「卓」形。


    神都大学图书馆藏有成丰、同治间拓本,虽将「乾」左半改动修复成原状,但成同中已损的第10行「月」等字,并未同时改动,露出作伪马脚。


    填蜡作伪往往单从填蜡处甚难辨别,但涂墨本在考据字的正面涂上的墨色,会与原来拓上去的墨色有细微差别。


    特别是未装表的涂墨本考据字背面,往往发现涂墨渗透宣纸的情况。


    正常的拓本,背面往往较洁白,很少拓墨渗透。


    另外,为了使临书用碑帖完整或充早拓,也有将碑帖早年已残的字另刻,再与原帖装表在一起的。


    如唐《玄秘塔碑》北宋初拓本,首行「内供奉三」之「三」字完好,稍晚可见两笔,后「奉」字损下半、「三」字只剩末横。


    清代还有,另刻「奉三」混表于原拓的情况。


    真正研究其碑帖作假,也不过是那么几种方法。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最常用的还有染色作旧。


    伪作碑帖往往呈暗灰、浅黄、黄褐色,似乎十分古老。


    实际上暗灰色可用澹墨水、浅黄色可用茶叶水、褐色可用瓦花汁染出。


    这些做起来都很简单,而真正有点技术含量的,也就是题跋、印章作伪。


    早期名人的题跋,往往会使拓本价格大增,所以也就有了移植题跋和伪造名人题跋的现象。


    题跋的真伪,可以从几方面辨识。


    题跋的书法笔迹是否真实?


    题跋的内容与拓本是否相符?


    拓本上是否有题跋人印鉴?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