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网 > 其他小说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快穿] > 161 送君扶摇上青云(29) 天下太平……

161 送君扶摇上青云(29) 天下太平……

    南怀瑾在天牢里一住就住了三个月。


    他其实并未受多少苦, 沈明欢几乎每天都会派人给他送东西,看守牢门的小吏对他也很是客气,样样要求都能满足, 他甚至偶尔还能到门口晒晒太阳。


    如今这天牢已经变了一幅模样, 说是一处尽心布置的住所也不为过, 但三个月时间,还是有些太长了,长到南怀瑾都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并非是对沈明欢有怨言。沈明欢就是真把他扔到牢里不管, 让他与蛇虫鼠蚁作伴,他都不会有半句抱怨。


    只不过基于他对沈明欢的了解, 那人一贯善良心软,按理而言是不会这么长时间对他不闻不问才是。


    南怀瑾有些不安。


    侍卫抱来高高一摞公文,“南大人, 这是您今天的公务。”


    最近都是他来为南怀瑾送公文,他已经十分轻车熟路,“桌子上是您已经批好的么?属下这便带走。”


    “慢着。”南怀瑾从他刚带来的那一摞中随手抽出一本,翻到最后, 不出意料看到了熟悉的字迹:“为何都是陛下批过的?”


    侍卫也不懂, 他挠了挠头:“是陛下的吩咐, 让属下先把公文给陛下过目之后再给南大人带来。”


    皇帝要抢臣子的活干,管他是为了查岗还是真想替臣子分担,他一个小小侍卫也不敢过问。


    雍国被沈巍折腾得国库空虚、四海动荡,燕国虽民生已无碍,但毕竟是大国,周老先生每日传回来的消息仍有很多。


    如今又在对缙国用兵,正是即将统一的关键时刻,每隔几日就有新攻下的城池。


    南怀瑾就算没看到, 也能猜出沈明欢最近要处理的奏折定然非常多。他虽无官,但基本算是承担了丞相一职的工作,本应该是替沈明欢分担的,怎么反倒变成加重这人的负担?


    他若是在史册上看到这样的皇帝定要夸一句勤政爱民,但是这是沈明欢……沈明欢不能这么勤政啊!


    南怀瑾心中十分忧心,可碍于有外人在场,他又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雍国这位年轻的皇帝十分体弱,有些人也听过沈明欢还是皇子时御医那句“活不过二十及冠”的断言,但皇子和皇帝毕竟是不一样的。


    一个不受重视的皇子死在深宫中再正常不过,但坐拥两国的沈明欢背后有整个天下的名医与奇珍做后盾。


    沈明欢虽然看着孱弱了些,生病的次数也多了些,可他们最多感叹一句“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哪能料到这人实际上或许只剩下不到四年寿命?


    南怀瑾思绪杂乱,双手无意识地翻开公文,目光触及上面一串数字,他忽然又忆起了一件事,问道:“近来外面可有发生什么大事?为何朝中多了这么多笔支出?”


    他虽与外隔绝三月,但每日光是看公文也能大致知道都发生了什么事,倒是不至于错过消息。可最近却多了许多笔用途不明,且数额较大的支出,倘若不是沈明欢已经批下,他定是早就要找人问个清楚的。


    侍卫又挠挠头,惭愧道:“属下不知。”


    即便他每天都送公文,但他也没胆子打开看,连朝廷平时有多少支出都不知道,怎么会清楚最近有没有多,是为什么多。


    南怀瑾猜测,沈明欢专程把他关在这里三个月,又把他的公文揽过去,或许就是因为这件事。


    可他应该不会反对沈明欢的任何决定才是,为什么要瞒着他?


    除非……


    南怀瑾捏着公文的手紧了紧,“我要求见陛下,烦请通报。”


    “啊?”侍卫苦着脸:“南大人,这件事属下也做不了主,没有陛下旨意,您还不能出去。”


    侍卫本来很满意自己的活,只需要定期把公文搬来搬去,又安全又轻松,今日才深刻意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初享受的,迟早都要还回去。


    南怀瑾冷静道:“你只需替我通报就是,陛下若不肯见我,我也不会勉强。”才怪。


    *


    沈明欢这些日子很是勤奋了一段时间。


    谢知非不在,随青不在,南怀瑾又被他关了起来,只有一个何太医根本拦不住他。


    按理来说,天气好的时候沈明欢的身体也会好些。如今已经入夏,经过何太医一年的调理,起码在夏天时沈明欢的身体应该能和常人无异才是。


    但是何太医不知道他三个月前曾深入混战现场,甚至拉着南怀瑾躲过了一次意外的攻击,当天晚上又冒着寒去了地牢,还在里面待了一段时间。


    回来分明已经察觉不舒服了,也硬撑着没有叫人,之后又连着三个月连轴转。


    所以何太医很奇怪这个人的身体怎么不见好转,那么多的药喝下去,只能勉强撑着状态不再恶化。


    何太医只能当做是朝廷最近的事情太多,导致沈明欢更加忙碌。


    可沈明欢毕竟是个皇帝,他就算有不满也不能阻止,又心疼这人最近喝药的频率有点高,抓耳挠腮地想着怎么把药改得好入口一点。


    为此头发都掉了不少。


    沈明欢又召来了几位核心大臣谈话。


    他小口地喝着水,试图冲淡嘴里的苦味,“陈爱卿,朕上次说的迁都一事,朝中都准备得如何了?”


    让南怀瑾很奇怪的大笔支出,就是用到这上面去了。


    他这时说的迁都可和沈巍那时为了逃亡提出的迁都可不一样。


    前线接连传来捷报,大臣们一开始还会欣喜激动,为这三百年几近要完成的统一欢欣至夜不能寐,但现在已经能平静地正视不久后要到来的现实。


    他们是亲眼见过乱世的人,就在一年多以前,还在惶恐战火烧进家园、雍国被燕缙吞并,但不到两年,九州半数土地已经没了战事。


    不论是谁,看见了雍国、燕国这短短一年的变化,也不会对这世界最后的归属产生半分质疑。


    再说了,他们是与沈明欢接触最多的那批臣子,他们太清楚这人有多么厉害,不论在他们眼里多棘手的事情,他们的陛下处理起来永远从容不迫。


    这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云淡风轻不知不觉感染了整个朝堂,他们发自内心地觉得:就算我们没多大本事,可是我们陛下无所不能,四舍五入,我们雍国无所不能。既然我的国家这样强大,那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不就是战还没打赢就迁都吗?等我们迁过去就打赢了。


    啊,缙国居然能支撑三个月,他们可真厉害。


    “大致已准备妥当。”


    陈御史有条不紊地向沈明欢汇报进度,旁边的大臣偶尔补充两句。


    陈御史说完顿了顿,“陛下,真要将都城选在缙都吗?”


    缙国还在苦苦支撑,他们已经把对方的国都当成自己的,不能不称一句嚣张。


    但陈御史问这话倒也不是良心发现,实在是有些嫌弃缙都。


    待三国合并,为了更好地管理变大了许多倍的领土,迁都便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陈御史他们一开始选中的是前朝的国都。处于疆域正中,被四方拱卫,既尊贵又安全,也能更快更方便地将君王的旨意传遍五湖四海。


    毕竟如果将舆图展开,重新审视未来大雍的边界,缙都绝对称得上一句“边陲之地”。


    沈明欢微微颔首:“朕意已决。”


    “天下之大,并非只有一个九州而已,若是有外敌入侵,所谓边陲便是国门。九州为一体,半寸不能失,内乱也就罢了,倘若是被外敌侵占——那皇室成员还是都死光吧。”


    本该是残酷中掺杂着慷慨激昂的一段话,沈明欢的目光中写满了嫌弃。


    好似不认为“想伤我子民,须得从我等尸体上踏过”是一件多值得感动的事情,他只觉得后世子孙无能。


    热血上涌的重臣们在这种目光下被迫冷静,却仍是不自觉地动了动身子,坐得不太安稳。


    他们已经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国家,再远处有和他们相貌、文化、民俗有异的其他种族,也曾翻阅过被鲜血浸染的史书页。但那又如何?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九州终将万古绵延、生生不息。


    后世的皇帝要是还想要富贵荣华,就会不惜一切让大雍强盛到无人敢欺,否则国门被踏,国都沦陷,他们即便能保住性命,也将遗臭万年。


    沈明欢接着说:“再者而言,朕曾经在燕国待过一段时间,现今又有周衍先生坐镇,春时百姓已然恢复农事。雍国有朕,有诸位爱民如子的贤臣,亦是欣欣向荣之态,而缙则不然。”


    燕国可以算是最为平稳地实现了政权过渡。雍国虽然是打进了雍都,但是边境大军没有参与,宇文山一路高歌猛进,造成的影响也有限。


    但缙国可是真真正正的两军对垒,比之燕雍又少了一年的发展时间。如果九州是一个学堂,那缙国大概是现在最差的学生。


    被称为贤臣的大臣们谦虚含蓄地笑了笑,如同打了鸡血般一个接一个提出自己的见解。


    “陛下若亲自坐镇缙都,定能最快稳定民心,臣有一策……”


    “缙都若为国都,也能吸引一批平民、商人来此定居,如此一来……”


    陈御史冥思苦想:“既要定都为缙,这名字便有些不合适了。”


    吵吵闹闹的大臣们一顿,而后对视一眼,就“新国都要改成什么名字”这个议题开始了新一轮激烈的争论,彼此间谁也不服谁,直说得面红耳赤。


    要是远在缙都皇宫的缙帝能看见这一幕,大概不等宇文山打来就两眼一闭气死了。